亚马逊的风控逻辑正在悄然转变。过去,平台治理的核心集中于“卖家行为”:是否刷单、是否合规发货、是否虚假宣传。但近期一系列迹象表明,亚马逊正将治理重心由“谁在卖”扩展到“卖的是什么”。

亚马逊美国站绝版商品停售下架,风控从“人”转向“货”?

一、从乐高到索尼平台悄然清理已停产产品

最近不少美国站卖家注意到,原本在售的某些乐高商品链接“无声”下架,不再展示在前端搜索结果中。紧随其后,一些索尼、罗技品牌旗下的停产商品也遭遇了类似处理。与以往的侵权下架、产品安全审查不同,这一次的“风控对象”不是卖家账号,也不是产品质量,而是“商品本身是否仍被品牌方销售”。

更具体地说,亚马逊正在执行一项更加细化的ASIN管理策略:对于已确认停产的商品,平台不再允许非品牌方创建新的ASIN,也不再支持维护旧有链接。这意味着,那些仍有市场需求、但已不再生产的“绝版”商品,将逐步失去在亚马逊的生存空间。

该政策一方面可以优化商品信息准确性、减少用户购买“陈旧版本”产品的风险,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平台正在加强商品溯源与链路可控性。但对卖家来说,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:尤其对于以玩具、图书、老款3C为主的长尾库存卖家而言,很多利润点正是建立在这些“稀缺货”之上。如今相关链接被平台陆续移除,不仅影响短期销售,也对选品模式提出了挑战。

二、风控“颗粒度”提升,选品策略面临重构

这并非孤立事件。结合此前欧洲站的账户大清洗和类目合规审核,一条清晰的趋势正在形成:亚马逊的风控维度正逐步系统化,覆盖从“卖家资格”到“商品有效性”两个维度的融合管理。

我们正在见证一个微妙的切换过程:从账号级别的审核,过渡到ASIN层面的合规控制。而“已停产”恰好是平台最易判断、也最容易执行的拦截标准。因为品牌方并不会为这些旧产品再提供授权、质检报告等材料,平台便可理直气壮地认定其为“不可销售状态”,从而跳过繁琐的人工审核。

对卖家而言,这种规则变动带来的最大挑战是“无预警误伤”。很多商品虽被标记为“绝版”,但在二级市场仍有高需求,尤其是收藏类、老型号电子产品。卖家往往无法提供有效采购证明或品牌授权文档,即便产品本身并无侵权问题,也难以恢复链接。

更进一步来看,若这一执行逻辑标准化、长期化,部分卖家可能会被迫将这类“边缘库存”转向eBayWalmart等对存量商品管理更宽松的平台。这种渠道切换不仅增加了运营难度,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亚马逊平台的SKU多样性与竞争力。

V认为:从查人到查货,卖家所面临的,不再只是“怎么运营账号”,更是“怎样构建一个被平台认可的商品池”。商品生命周期、品牌在售状态、授权链条完整性,这些维度将在未来的运营中变得更加重要。

当风控底线从行为层面延伸至商品结构本身,卖家也必须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货盘策略,建立起“合规可持续”的选品逻辑,以适应平台新一轮的治理节奏。

扫码加入卖家交流群
我们的群体是一个专注于亚马逊站外推广、清库存和提高新品排名的交流平台,欢迎加入我们的亚马逊卖家交流群!
返回列表
0755-84861340

扫码领福利

用VIPON,获得新的销量增长机会!

注册成功!

尊敬的 手机用户
您的账号已开通,请登录电脑端
https://www.myvipon.cn/使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