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旺季,亚马逊卖家的竞争就进入白热化。无论是黑五网一、Prime Day,还是圣诞节、返校季,各类目、不同价格带的产品都在抢夺有限的流量和转化机会。
但现实中,卖家在制定推广计划时,往往只盯着整体促销活动,而忽略了不同品类、价格段产品的差异化策略。结果是,有的产品提前爆发,有的却在旺季高峰期陷入库存积压或广告亏损。
一、低价快消类:抓住流量爆点,快速冲量
低价产品(如配件、小家居用品、文具、饰品等)在旺季的最大优势是转化门槛低、冲量容易。推广思路应以爆量换排名为核心:
1.提前预热,抢占活动入场券
在旺季前1-2个月就开始小规模投广告、积累评价,让Listing在活动期具备竞争力。
利用站外低价引流(如Deal站、折扣码平台),快速拉升销量。
2.打造组合促销
旺季时,买家更容易接受多件套、捆绑销售。低价组合不仅能提高客单价,还能减少FBA配送成本。
3.高频广告曝光
旺季期间可适当放宽ACOS目标,通过大范围关键词覆盖(含长尾词)获得更多展示,短期利润换取长期排名。
二、中端功能类:突出差异化,锁定高意向买家
中端价格带(如30-80美元的小家电、运动户外用品、美妆工具等)竞争激烈,买家更关注功能和性价比。推广重点是精准匹配+差异化卖点塑造:
1关键词策略分阶段
旺季前期以长尾词投放为主,确保在核心关键词竞争前先占据稳定转化区。
旺季中后期逐步切入核心词,扩大曝光面。
2.内容营销配合广告
利用A+页面、品牌视频强化功能展示与场景应用。
在旺季搜索流量高峰期,通过短视频、社交媒体测评引导外部高意向买家进店。
3.活动节奏掌控
不必一开始就降价促销,可先保持正常售价,在活动中段视竞争情况灵活调整。
三、高客单品牌类:塑造价值感,布局全链路转化
高价格带(100美元以上的家具、大型家电、高端消费品等)在旺季的购买决策周期更长,需要提前渗透品牌印象、延长触达路径:
1.提前3个月布局
在站外(Facebook、Google Ads、YouTube)投放品牌广告,提高目标人群认知度。
通过站内DSP广告定向高价值人群,建立兴趣标签。
2.强调信任与稀缺性
在Listing中放大质保承诺、品牌故事、用户好评。
通过限量、限时策略制造购买紧迫感。
3.私域与站外承接
引导潜在客户加入邮件列表或社交群组,旺季时推送专属优惠。
借助测评、KOL背书提升决策信心。
不同品类、不同价格带的产品在买家决策、竞争格局、广告策略上都有显著差异。对于卖家来说,真正的旺季竞争力,不在于谁砸的钱多,而在于谁更懂自己的产品特性、目标买家和推广节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