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卖家聊起亚马逊印度站,表情往往是“想去,但不敢深耕”。我自己也接触过一些在印度站尝试过的朋友,他们的反馈差异非常大:有人觉得这是蓝海,有人觉得这是噩梦。2025年了,这个问题依旧值得问:还有人做亚马逊印度站吗?
一、市场潜力大得惊人,但需要“耐心”
先说机会。印度有14亿人口,年轻群体多,电商渗透率却还在爬坡。相比美国、欧洲那些已经卷到极致的站点,印度的确给人一种“还有空位可以坐下”的感觉。尤其是服装、性价比数码、家居小商品,这些品类的需求持续增长。
但话说回来,印度市场的“慢热”特性是个硬伤。消费者习惯培养得慢,物流体系跟不上,很多时候你要等上几个月才能看到一些数据反馈。如果你是那种急功近利、希望三个月就回本的人,恐怕会被这个市场折磨得没脾气。
二、现实挑战:政策、物流、甚至消费习惯
要客观说,印度做电商的“坑”确实不少。
第一是政策。印度对外资电商一向警惕,法规变来变去,有时候你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模式,可能突然就被新规卡掉。这种不确定性,让人心里没底。
第二是物流。印度的配送效率真心不敢恭维,丢件、延误、退货都很常见。特别是偏远地区,连基础设施都不到位。很多卖家告诉我,退货率比欧美站高一截,售后搞得人头疼。
第三是消费信用问题。印度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,喜欢讨价还价,还保留了大规模“货到付款”的习惯。COD(货到付款)带来的坏账和拒收,让不少跨境卖家直呼“受不了”。更糟糕的是,有些消费者会利用退货政策占便宜,卖家只能自认倒霉。
坦白说,这些问题确实让人对印度市场又爱又恨。
三、那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做?
话说回来,印度并不是一无是处。相反,有些卖家就是在这里“默默赚到了”。原因有几个:
第一,竞争压力没那么大。和美国、欧洲那些成熟站点比,印度站的玩家数量有限,产品同质化程度低,你只要选品对路,还是有空间的。
第二,消费者有“量”。虽然客单价低,但只要跑起来,订单规模能让人吃惊。尤其是日用小商品和功能性电子配件,只要你控制好成本,就能靠走量赚钱。
第三,本地化之后的韧性。如果你愿意在印度设仓,或者和本地团队合作,运营体验会好很多。那些坚持下来的卖家,往往是愿意花时间去做本地化的,而不是光靠跨境直发。
2025年,还有人做亚马逊印度站吗?答案当然是有的。但这个市场绝不是“所有人都适合”的。它适合那些有耐心、能接受波折、愿意长期深耕的卖家。反过来说,如果你讨厌麻烦,怕退货,讨厌政策不确定性,那印度可能会让你心力交瘁。
对我个人而言,我对印度站保持观望态度。它的潜力毋庸置疑,但我更看重市场的稳定性和规则确定性,而这些,印度目前还没做到。换句话说,印度电商市场是一块肥肉,但咬下去之前,你得先想清楚自己牙口是否够硬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