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企业在过去十年里已深耕北美和东南亚市场,而今,欧洲这片多语种、高消费能力的沃土正再次吸引海外卖家的目光。要回答“欧洲能否成为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市场”,先得从中欧关系的演变、合作领域和跨境电商的切入点说起。
01中欧关系,似乎有所不同
与美国的“战略竞争”不同,中欧关系更多呈现“既互补又审慎合作”的特征。贸易额上,2024年中国—欧盟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8000亿美元,稳居全球第一大贸易伙伴。政治层面虽有政策分歧,但在气候变化、可再生能源、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常有对接需求。相比对美经贸摩擦的高频紧张,欧洲市场展现出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的合作氛围,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长期规划的可能性。
02中欧会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?
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和“全球门户”战略框架下,中欧重点瞄准以下几大领域:
绿色能源与碳中和技术:欧洲在风电、光伏和电动汽车领域走在前列,中国在制造成本和供应链规模上具备优势。双方在技术与资本层面的互补,为跨境企业打开绿色产品出口新通道。
高端制造与智能化改造:德国的“工业4.0”与中国的“智能制造”可以形成横向合作,出口机器人、自动化设备和智能传感器等产品。
数字经济与数据流通:欧盟《数字市场法》推动公平竞争,中国的云计算、大数据和电商平台经验可参与本地化运营或提供SaaS服务。
医药与健康护理:面对欧洲人口老龄化,中国的中成药、医疗器械和健康管理解决方案有望进入欧盟较高端市场。
这些合作领域不仅能带动大宗商品和装备出口,也能为消费品跨境电商创造更多专业化、垂直化的切入点。
03 跨境电商能否沾到这些领域的光?
跨境电商卖家常关注“快消品”与“轻奢品”,但上述合作领域同样能带来溢出效应。
以绿色能源为例,随着欧洲新能源补贴和淘汰燃油车的政策推进,家用太阳能组件、家用储能电池、小型风力发电机等细分市场出现激增;在智能制造领域,机器视觉摄像头、工业级传感器、自动化配件等B2B电商交易量显著提升;而跨境医药电商平台,则可借助中国医疗器械和保健品在亚洲市场的成熟度,逐步打开欧盟国家线上采购渠道。
因此,跨境电商卖家不妨从“场景化产品”出发——将技术型或专业型产品拆解成最终消费场景,如“家庭户外储能套装”“智能车间传感套件”“居家康复理疗仪”——在平台上精准投放,实现B2B与B2C的双重突破。
04 欧洲市场较之美国市场的优劣势
优势
多元消费能力:英、德、法等高收入国家合计超过2.5亿高消费人群,且对品质和体验有更高要求。
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:欧盟内部统一关税和监管体系,以及与中国的双边投资协定在谈,为跨境电商营造了更可预期的政策环境。
本地化服务红利:欧洲电商平台正加大本地仓与快递网络布局,卖家可借WFS、FBA EU等模式缩短履约时效。
劣势
语言与法规复杂度:27个成员国意味着至少24种官方语言,且各国商品安全、环保、税务等法规存在细微差异。
物流成本偏高:相比美国跨州运输容易,欧洲小国众多导致多点配送成本上升,且跨境VAT复杂。
竞争者多样化:本土电商(如 Zalando、Allegro)和已有的欧美头部卖家都在加码,轻薄货品竞争激烈。
05 出海欧洲,能否迎来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市场?
综合来看,欧洲在稳定的政策环境、庞大的高消费人群和绿色转型需求方面,对中国卖家依然具有强大吸引力。关键在于:
深度本地化:从物流仓配、本地客服到产品认证,都需要提前布局;
赛道聚焦:在绿色科技、智能制造和健康医养等细分领域先行试水,再延展至轻消费品;
多语种营销:结合目标国家的主流社交平台和内容生态,用当地语言和文化元素精准触达用户;
合规与增值服务:VAT清关、CE认证、WEEE报废回收等环节做好配套,提升终端客户信任度。
欧洲市场正以绿色转型和数字经济为双引擎,与我们有望达成“互补”,驱动新一轮增长周期。对跨境卖家而言,在政治经贸都能达到合作战略的前提下,欧洲市场绝对不仅是中国企业的备选项,要考虑将其成为战略跳板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