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5月9日清晨,洛杉矶港、长滩港和西雅图港的集装箱码头竟然一艘中国货船也不见——数据调度屏幕上首次出现“0”。这不仅是对中美新关税壁垒的直观警告,也映射出全球供应链在贸易摩擦下的脆弱。面对港口“断流”,中国卖家、美国零售商乃至消费者都将迎来一场连锁反应:仓储、物流、定价策略……谁能走出困局?
一、美西港口靠岸中国货船数“归零”
高关税的直接冲击
自特朗普政府宣布对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5%关税以来,跨境小包和整柜直邮成本暴涨。洛杉矶港63%货物来源于中国——电子产品、纺织服饰、家具日用品无一幸免。5月初,调度数据显示中国直航班次骤减至零,进口商要么囤货在中国保税仓,要么干脆暂停下单。
港口吞吐量的断崖式下滑
洛杉矶港:5月首周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31%,创近二十年最大单周跌幅。
长滩港:常年并驾齐驱的长滩港出现40%吞吐缩水,很多船公司被迫改道东海岸或墨西哥港口。
西雅图港:直到5月7日,西雅图港的集装箱船靠泊数为零,与2024年同期的10艘以上形成鲜明对比。
物流与仓储成本的连锁反应
美国进口商为规避高额关税,将大批货物预先堆放在中国保税仓,导致当地仓储成本同比上涨22%。即便如此,货物再以保税仓发运,其到岸后税负与国际物流费合计,仍比原来高出15%–18%,最终零售价抬升也在所难免。
二、相较去年,今年的中国货船下降了多少?
核心数据对比
2024年5月:中国直航美西港口日均12艘货船;2025年5月:零艘。
马士基等航运巨头数据显示,中美主要航线货运量总体下降30%–40%,同期运价下跌25%,但成本结构已完全不同。
区域差异化
东海岸港口:纽约港、新泽西港因还保留“中—欧—美”迂回路线,跌幅相对温和,约在30%以内。
墨西哥和加拿大港口:因部分货船改道蒙特雷港、温哥华港,货量下降仅逾15%。
新航线与时效比拼
叠加中美常规航线停摆,卖家和物流商纷纷试水:
中欧班列:一列从义乌到比雷埃夫斯,再经地中海轮船到美国东海岸,虽然时效多7天,但总成本下降22%。
墨西哥保税仓:40%电商库存转移至墨西哥波多黎各保税区,利用“北美制造”名义入境,规避关税并节省15%物流费。
三、中国卖家不卖也不买了?
“不卖”的逻辑:利润被掏空
广东某服装厂商测算,25%关税使其T恤对美出口利润从12%跌至-3%。30%中小卖家已选择暂停美区投放,将倚重东南亚、拉美与中东市场。截至4月,义乌小商品对东南亚出口同比增长48%,中东订单翻倍。
“不买”的应对:保税与迂回
保税仓囤货:在宁波、广州等地设立美区保税仓,将货物批量转移,享受免税通关,一旦美方需要再依“保税+贴标”方式分批入关。
迂回航线切换:深圳3C卖家通过中欧班列+地中海海运双拼,将货物运至希腊后渗入美东,单程时效提升至37天,成本仅略增。
供需格局的重塑
中国海关数据显示,1–4月对美出口船舶数量仅微降0.7%,但跨境电商对拉美、非洲出口增速55%。从“单一巨头市场”向“全球多地碎片化布局”转变已是大势所趋。
美西港口“归零”危机,既是单边关税政策的后果,也加速了全球供应链和市场格局重构。未来30天,将成为中美谈判与供应链回稳的关键窗口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