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多家欧洲清关行接连传出暂停接货的消息。继荷兰、比利时、波兰等地相继爆出清关延误甚至“停摆”现象,欧洲市场的通关效率骤然下滑,直接牵动着无数中国跨境卖家的神经。
一、清关暂停风波:从荷兰开始蔓延
根据多位货代反馈,欧洲某知名清关行近日突然发布通知,称即日起暂停接收一切抵达荷兰的货物。该公司解释原因在于:
欧盟海关全面加强对 信息安全系统号码滥用与舱单数据准确性 的监管;
荷兰口岸要求暂停所有来自中国的B2B和B2C货物流;
同时,欧盟启动了对AEO(经认证的经营者)企业的全面审计。
与该公司EORI号相关的多票货物被标记为不合规,导致该清关行在荷兰的业务全面停摆。
二、从希腊逃税案开始,欧盟全面收紧清关监管
此次监管风暴的导火索之一,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起逃税案。
据披露,欧盟海关在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查获了来自中国的 480个集装箱、7000多辆电动代步工具,并缴获现金580万欧元。经查,这些货物通过虚构公司清关、滥用CP42机制进入欧盟市场,造成总额约 7亿欧元的税损。
欧盟检察官办公室(EPPO)随即发起深入调查,令“灰清”模式成为整顿重点。多个口岸接连展开清查行动,比利时暂停部分递延清关资质,波兰加强边境检查,德国、法国亦有卖家反映清关效率下降明显。
三、“灰清”模式或走向终局,合规清关将成主流趋势
“灰清”即“灰色清关”,指通过非标准流程或模糊报关方式,以达到节税、降本目的的物流操作方式。
长期以来,“灰清”在跨境物流圈广泛存在,尤其是部分敏感货物(如纺织、五金、化工类)在清关申报中往往存在不实价格、假冒收货人、虚拟EORI/VAT等行为。
然而,灰清方式本身就存在 极高的政策风险:
欧盟海关对VAT税号有 6年追溯期,一旦被查,货主将面临补税甚至货物扣押;
清关行与货代公司会首当其冲,若承担不起税款,货主则需“赎货”自救;
近年来已有货代跑路、清关账号被禁等现象频发。
目前,随着监管趋严,灰清可能将被逐步边缘化,更多货代公司转向合规路径。
四、卖家该如何调整策略?用“临时补丁”不如提前换赛道
短期来看,不建议继续使用“打擦边球”的清关路径,尤其是还在依赖灰清发欧洲的卖家。如果清关链条中存在不可控节点(如代提供VAT、模糊舱单申报等),一旦链路出问题,货损+税损+平台绩效损失很难承受。
建议具体行动包括:
优先切换到可核查的EORI/VAT合规线路,如递延清关 + 合法申报;
关注清关节点信息透明度,问清楚货代用的是哪家清关行,是否可追责;
对货物种类进行分级管理,敏感品类(如电动类、服饰类)尽量通过全合规报关路径;
若仍处于测款/低价值发货阶段,考虑转向邮政渠道或已备案B2C清关线路以规避过度审查。
与其到最后临时找“备胎方案”,不如趁早重构清关链条,尤其是布局旺季备货节奏的卖家更应尽快做出调整。
